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版)
《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
前 言
《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基本概念。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六、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授课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3学时。
第1章望诊
【目的要求】
一、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五色所主病证。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二、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意义。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排出物、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的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望诊的概念、原理、方法。
二、望神:望神的含义、意义和要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色:面部色诊的原理、意义,常色和病色的区别,五色所主的病证。
四、望形体: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强、弱、胖、瘦及常见阴阳体质类型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姿态:望姿态诊病的原理,常见异常姿势、动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六、望头面和五官:头、发、面、目、耳、鼻、口与唇、齿与龈及咽喉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七、望躯体和四肢:颈项、胸胁、腹部、背部、腰部及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八、望二阴:前阴和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九、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肿胀、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十、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的异常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十一、望小儿指纹:望小儿食指络脉的部位、原理、方法、食指络脉的变化及一般临床意义。
十二、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分部,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差异。
十三、望舌质:舌神的荣枯,舌色的淡白、红、绛、青、紫,舌形的老嫩、胖大、齿痕、肿胀、瘦薄、点刺、裂纹等,舌态的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以及舌下络脉等的舌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十四、望舌苔:苔质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与无根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苔色的白、黄、灰、黑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十五、舌象的分析要点和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
【授课方法与学时】
理论教学与实物、电化教学相结合,尽量利用图谱、实物模型、幻灯、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望诊的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见习。
课堂讲授、实训和实验共20学时。
第2章闻诊
【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病变声音变化的特点和意义。
二、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呕逆、嗳气、太息、肠鸣等声音变化及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口气、汗气、各种排出物及病室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授课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时可听病理声音录音。3学时。
第三章 问诊
【目的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内容和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熟悉问诊的方法。
三、了解问诊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意义和方法: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的含义、询问意义、询问方法与要求。
三、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不适、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等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授课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选择病例进行示教和训练。
课堂讲授和实训共12学时。
第四章 切诊
【目的要求】
一、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19种常见脉象 (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以及相兼脉的含义及主病规律。能够初步辨识临床14 种常见脉象 (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
二、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以及长、短、芤、革、牢、散、动、伏、疾等9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熟悉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的顺逆与从舍。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俞穴的主要内容与临床意义。
三、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妇人脉、小儿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的特征:脉象要素。平脉的表现、特点(胃、神、根)及生理变异。
四、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五、相似脉与相反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八、按诊的方法与意义: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临床意义。
九、按诊的内容: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授课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脉象训练仪、脉象仪、腹部触诊技能训练仿真病人进行脉诊、按诊实训教学。课堂讲授和实训共12学时。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一、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各纲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分型。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掌握阳虚证、阴虚证、阳盛证、阴盛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