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药讯
[2008年9月]
第四期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编
癫痫的药物进展
癫痫作为一种导致大脑突发性放电的神经障碍,其发作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约60%~75%的病例病因不明,但许多病人可通过各种抗癫痫药物(AEDs)来控制。临床研究表明,在新发病例中,约70%的儿童和60%的成人经抗癫痫药物治疗2~5年之后不再需要服药,仅有20%的病人对药物有耐受。因此,发病初期正确服用治疗药物对病人十分重要。
癫痫有多种类型,不同发作类型需要不同药物。有些药物只对部分性发作有效,有些则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都有效。例如,乙琥胺只对全身性发作有效。在美国经临床研究证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和脱氧苯比妥都能有效控制部分性发作。非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硫加宾、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和唑尼沙胺等新药对部分性发作也有效。
研究还表明,对全身性发作有效的药物相对较少。那些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惊厥药,包括: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唑尼沙胺和非氨酯。
辨别特异的癫痫综合征对选择药物有重要指导作用。婴儿痉挛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癫痫综合征,主要影响出生一年内的婴儿,使用丙戊酸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佳的治疗方法;lennox-gastaut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戊酸钠、苯二氮卓类、拉莫三嗪或非班酯治疗;儿童失神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戊酸钠或乙琥胺治疗;青年型肌阵挛性癫痫通常使用丙戊酸钠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有些药物可能加重某些癫痫类型的症状。例如,对失神性癫痫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会明显加重失神性癫痫症状;对全身性发作患者使用硫加宾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有关。所以,判断和了解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和特异性癫痫综合征对药物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的癫痫都有效,当癫痫类型不能确定时,丙戊酸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积极避免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尤其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癫痫药物就更不例外,当有多种抗癫痫药物可供治疗选择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考虑显得很关键。在抗癫痫药物中,传统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大,尤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最严重,可造成注意力障碍和短期记忆困难;苯巴比妥类主要影响认知速度和记忆功能,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易使患者注意力下降。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但新药中托吡酯对癫痫患者认知的损害最为明显,表现为词语记忆力和注意力的下降,思维速度减慢,从而影响患者智商。如何减少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关键是在控制发作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副作用小,对认知损害小的药物,尽可能采取单药治疗,采用适当起始剂量,缓慢加量的方法进行治疗。专家认为,选择抗癫痫药物的关键在于结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病情。例如,有亢奋作用危险的抗癫痫药物不宜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综合征儿童。
癫痫治疗应从单药疗法开始,而不是多药疗法,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直至产生临床疗效。单药疗法可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提高依从性,增高耐受性,便于测量血清药物浓度和成本疗效。如果第一个药物不能成功地达到癫痫发作次数最少、不良反应最小、生活质量最佳的治疗目标,就应单独使用另一种抗癫痫药物。每种抗癫痫药物都应逐步加量直至产生一种或两种成果。目标成果是癫痫完全缓解而不良反应最小(可耐受)。患者缓慢加量至出现临床反应即可,不一定要达到某个特别的血清浓度水平。连续使用2到3抗癫痫药物的单药疗法失败,才考虑多药疗法。目前,没有确定证据证明两种以上多药疗法优于单药疗法。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药物,通常会增加不良反应并使治疗变得更为复杂。药物治疗失败是癫痫发作持续存在,同时伴有不可忍受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千万不可自行减服药物或停止服用药物,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之下服用,以尽可能的减少人为造成的耐药。
(药剂科 整理)
F 最新动态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青蒿
素有望用来抗击卵巢癌
山林荒野间的菊科植物黄花蒿,曾被我国科学家提取出青蒿素,并自主开发为世界公认的抗疟疾良药。时隔30年,我国科研人员又在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抗癌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与分子医学(JCMM)》。
自古以来,各地中医都使用不同蒿草入药,以求清热、祛风、止痒等功效。黄花蒿因气味浓郁,被称为臭蒿、苦蒿,属于蒿草中较“次”的一种。但在各种蒿草中,唯独黄花蒿含有特殊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为全球著名的抗疟疾新药,逐步推出片剂、粉剂、针剂等药品形式,至今仍是最普遍、最见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作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
为在中药现代化中争取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也积极加入此项研究。该所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王慧研究员及其博士生陈涛等,从细胞与分子层面上,对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双氢青蒿素(DHA)”活性较强,能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以及移植有人类卵巢癌的裸鼠体内实验,该研究组初步明确了双氢青蒿素抗癌活性的作用机制,发现它的分子能诱导癌细胞内的“死亡信号”,引发细胞凋亡。
目前,卵巢癌患者通常选用“卡铂”等作为一线化疗药物,但这类药物的毒性和耐药性仍是临床面临的两大难题。有趣的是,科学家在该项实验中发现,双氢青蒿素作为源自草本的天然产物,不仅自身无明显毒性,还能成为化疗药物“增敏剂”,有助于提高“卡铂”疗效。王慧表示,这项研究为青蒿素类化合物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型抗癌药物或辅助药物,并最终应用于临床,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目前,这类成分用于其他癌症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国际学刊《细胞与分子医学》审稿意见:该研究系统探讨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发现双氢青蒿素(DHA)能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并创新性地提出双氢青蒿素通过一种特殊的信号途径,来诱导癌细胞凋亡,这对于将青蒿素发展成为新型卵巢癌治疗药物有重要意义。
瑞士科学家研究借助疫
苗治疗高血压取得进展
在近期举行的第16届巴西高血压研讨会上,瑞士科学家宣称正在开展一项新研究——通过服用疫苗来治疗高血压,而且这种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研究发现,这种疫苗能够制止导致高血压的荷尔蒙发生作用。
研究发现,这种抗高血压疫苗能够生产一种抗体,该抗体能对血管紧张素Ⅱ产生作用。巴西高血压研讨会主席安东尼奥?费利佩?桑如良尼称,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机体产生的荷尔蒙,能够调节机体液体的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导致血管压力升高的功能从而导致高血压。这种抗体则能够制止其发生作用,关闭血管紧张素Ⅱ的接受器。但目前还不知道产生这种作用的机理。
对于新疗法能否取代其他疗法,安东尼奥?费利佩认为,这种抗体只作用于导致血压升高的一种机制,而不是作用于所有的血压升高机制。使用这种疗法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取代其他控制高血压的药物。他认为,这种抗体可以取代组合性用药,即可以取代那些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的药物。那些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而导致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每4个月服用一次这种药物。
据悉,瑞士科学家开展的该项科学研究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针对病毒特性攻克疱疹
我国医药迈入世界前列
2008年7月,由黄石生泰药业有限公司和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强强联合的产物,针对疱疹湿疣病毒“生物钟”特性而专门攻关研究成功的新疗效药“特尔能增效剂”面市,宣布我国在医药领域攻克疱疹、湿疣等顽固性病毒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新药物的诞生耗费两年半时间,并在超过3000人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并得到了专家和广大患者的认可。新药物将是目前综合治疗疱疹、湿疣等顽固性疾病的最佳选择。
众所周知,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却具有独特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而我们常见的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病症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极难治愈的顽固型性传播疾病。感染尖锐湿疣和疱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