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论 坛 信息 思维 创造 空间环境设计创造思维特点与思维类型 顾孟潮 提要文章从思维科学角度论述了设计过程的创造性思维特点 , 创造性思维的类 型 与系统 , 并扼要介绍打破现状的思维的七条基本原则 和应用要点 。 知识是力量 , 智慧是超级力量 , 智 慧比知识 、 手法和流派 、 风格更重要 。 我 认为凡是从事创造性思维实践的人 必须 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 知识本身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 的 适应总是被包藏在一个特定的参照 系之 中 , 又总是相对的和开放的 , 需要重新 阐释 。 正如荷兰社会学家桑德博格和韦 林格所言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 化核心知识我理解即智慧具 有流动性 。 因此 , 当代国际管理界有句 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 。 诚如著名的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强调的更重 要 的是具有将知识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工 具来使用 的智慧 。 一 、 思维过程的三个环节 本篇 , 是我的 “ 信息 思维 创 造 ” 为题撰写的第二篇论文 。 第一篇是 发表在 新建 筑 年第期上 的 信息 思维 创造 空 间环境设计 的智慧从哪里来 。 该文对人类的智慧 这类核心信息的生理基础 、 心理基础 、运 行机制作了概略的分析和论述 。 它只能 算是 “ 建筑设计创作思维学 ” 的开篇之 作 。 本篇力求沿此主题继续深入探讨 。 这里之所以再次重复 信息 思维 创造这个题目 , 是因为信息 思维 和创造并非互不关联的三个词 。 它们三 者本身是组成思维方式 、 思维过程的三 个环节的表达 人们从外界获取信 息 , 通过思维加工 , 创造出新 的信息产 品来 。 第一篇论文 的副题定为 “ 空间环境 设计的智慧从哪里来 ”故意使 人马上联 想到 “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 以加强 题目的认识论和哲学意味 。 目前我国设 计和教育实践中对设计智慧和哲学有轻 视或无视的倾向 , 很值得 引起有关各方 面的重视 。 钱学森作为大科学家非常重视哲学 研究 。 钱学森博士年月日给我 的信中曾问 “ 我们高等学校的建筑专业 有这门建筑哲学课吗 ” 因为没有调查 , 我没有回答钱老 的这个问题 , 但感到这 个间题确实很重要 , 值得我们从事建筑 学高等教育的同志参考 。 在年月日来信中钱老讲 “ 您在信中谈了信息体系 , 很好 。 我在这 几年一直宣传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 与 您不谋而合我的想法见附上钱学敏同 志文 , 请指教 。 ” 钱学敏题为 “ 科技革 命与社会革命 学 习钱学森有关思想 的心得一文 , 现已收入鲍世行 、 顾孟 潮 主编 的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一 书 一页钱老所说的 “ 信息体系 ”即 指我所构建的信息塔模型 , 它是促成我 动手写此题开篇论文的核心和基础图 。 按照钱学森的大科学框架图 , 他 把信息学和思维学是放在基础科学层次 的 。 本文将研究的 内容实质上是 “ 建筑 曝翰麒粼藻嘿篡曝 蘸黝鑫 黝黝 一 一 翼 轰黝塞羹 摹纂鬓黝蒸鬓臻霎 颧翼瀑黝翼潍豁赘撇嘿渊缨曝曝粉跳娜目幽粗脚日阳娜 洲 建筑学报一 设计创作思维学 ” 的课题 , 属 于设计基础理论 、 方 法论范畴 , 具有建筑哲学性质 。 自我国本世纪年 代开始有建筑学专业以来 , 至今无论在教育或设计 实践上 , 对于建筑哲学 的学习和研究是我 们十分薄 弱的环节 , 函需加强 。 二 、 空间环境设计创造思维特点 为什么要研究建筑设计创作思维学我考虑起 码是 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 一建筑设计创作的特点所决定 大家知道 , 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 , 思维最活跃 、 最艰苦 、 最复杂 的是构思立意 阶段 , 其目的是 , 把 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变成空间形体 、 空 间布局 、 环境 设计 , 从无到有地创造出理想的环境空间 , 同时又 要满足规划设计的多方面约束条件 。 这种思维的特 点是 要采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式结合使用 进行限定思维 , 在 约束条件下展开思维 用感情的激发或抑制直觉思维 多导向综合生成的思维受理论 、 风格 、 流 派及各种价值观 、 审美观念的影响 。 据我观察和分析 , 我们对这些思维类型和方法 的了解和把握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 这是目前设计 水平提不高并缺乏创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的需要 最近年月日叶如棠理 事长再次强 调发展中国建筑文化 的间题 。 他说 “ 大规模建设的 时候 , 如果我们不及 时送去建筑文化 , 恐怕给后人 的遗憾和损失就大了 ”。“ 重视文化 内涵是建筑创作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间题 , 既有现实意 义 , 又有长远 意义 ” 。 “ 冷静 、 客观地分析一下我 国建筑创作 的情 况 , 应 当说也不是很理想的 。 一个现象是国内举办 的国际性方案竞赛 , 其结果得奖 的几乎都不是国内 设计单位第二个现象 , 我们连续几届评选优秀设 计 , 评建筑设计金奖很难 。 评上的也难以拿出去和 国外优秀作品相比 。 ” 三面 向世纪 的高等院校建筑教育培养目 标需要 我认为 , 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 , 其优势应 当体现在 “ 四性 ” 和 “ 四出 ” 上 。 即基础理论 、 规 律和方 向的权威性 , 创新思路 、 方法上的启发性 , 高 新科学技术 、 知识 、 手法上 的引导性 , 新老智慧型 人才的骨干性 。 简而言之 , 大学要出新理论 、 新思 路 、 新科技 、 新人才 , 最终培养 出更多智慧型倒型 人才来 。 而不是象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操作型人 才 。 四因为思路比手法更重要 按格式塔的图底理论形象思维理论 、 视觉思 维理论说法思路是 “ 底 ”, 手法是 “ 图 ” 环境 、 城市是 “ 底 ”, 建筑物 、 细部是 “ 图 ” 。 我们不能 只 在 “ 图 ” 上下功夫而不重视 “ 底 ” 的建设 。 只有底 建设好了 , 才能摆正方 向 , 提高思维的效率 , 把握 好图底关系 , 正确处理 “ 图 ” 的问题 。 五巫需吸收 国内外思维学研究的丰富成果 近年来 , 国内外有关思维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 富 , 包括对信息学 、 脑科学 、 心理学 、 认识论 、 人 工智能等的研究都取得引人瞩 目的成果 。 国内在著 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下开展 了思维科学研究 , 年召开相应会议之后也取得重大进展 。 显然 , 空间环境设计创造的思维特点的具体来 源和决定因素是空间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 这可以从 空间结构 中空间文化形式 动态过 程图 中体现 出来 图 。 我们拟设计创造的空间环境结构形式和内 容 , 将与社会结构发生如图所示的关系 。 总的讲 , 社 会结构包括经济 、 政治 、 文化与空间结构之 间 是异质同构关系 。 再细做分析 由于冲突的社会过程之动力而发生的社会变 迁 , 空间结构 有滞后的特点 , 在达到 和 形成 “ 同 构 ” 之前 , 有一个 “ 磨合 ” 阶段 。 由于历 史变迁中的历 史矛盾的运动和不同的 生产方式将导致空间结构 的不断 “ 更新 ” 。 历 史意义乃是空间的文化形式的所指 , 体现 在都市结构 中之结构性任务 , 空间 、 冲突 、 空间 论述之实践制度化了的空间游戏规则 。 空间 意识形态实践和都市结构 中的意识 形态元素冲突的表现 , 是空间的 “ 能指 ” 方面 。 空间功能指的是空间生产 、 消费与交换角色 , 以及空间组织 、 流动 、 利用 、 冲突协调的运作关 系 。 由此可见 , 空间环境的设计创造性思维 , 决不 局限于一幢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上 , 而是涉及整个 城市乃是整个社会结构历史变迁 , 社会变迁和历 史 意 义 、 空间功能的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 , 大大超过 建筑设计创作的思维特点 。 三 、 创造性思维的类型与系统 从现代信息学的意义上说 , 思维方式是主体怎 样从外界获取信息 、 加工信息 , 从而形成新的信息 建筑学报 一 的途径和方法 。 所谓思维的类型 , 是按照 思维方式 、 方 向 、 对 象 、 创造性 、 过程的区别所作的分类 。 分类的目的 是认识各种思维类型的特点 、 性质和不足 , 以便正 确地对待和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 。 一创造性思维 的基本分类 钱学森年代初提出的思维科学及其体系中 , 将研究人类有意识思维规律的科学称为思维学 。 又 总的把思维方式分为抽象逻辑思维 、 形象直 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大类见 图 , 载宁 钱学森 科学 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 。 潘云鹤教授对于常见的思维方式做了如下的归 纳见 建筑师学术 职业 信息手册 一 页分类 按照 思维的方向分可划分为发散性思维 和收敛性思维 。 前者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 沿不同途 径去思考 , 以探求多种答案与方法后者则为寻求 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 按照 思维的对象分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 象思维 。 前者以抽象信息为处理对象后者以形象 信息为处理对象 。 按照 思维的创造性分可划分为常规思维 和创造性思维 。 前者以 习惯方式来处理信息后者 则以新颖 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 按照 思维的过程分 , 可划分为直觉思维与 逻辑思维 。 前者指未经有意识的过程 , 突然顿悟答 案的思维后者指遵循一定逻辑规则 , 严密而系统 的思维 。 我认为 , 这里需要强调 的是钱学森把思维分 为抽象逻辑思维 、 形象直感思维和灵 感 顿悟思维三类 , 这种划分方法是基本的 , 有其大 脑物质基础 。 如我的前一篇同名文章所指出据脑 科学的研究 , 人的大脑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思 维脑 、 情感脑 、 反射脑 。 它们分别以有意识的语言 进行思维 , 或以释放化学语言激素 ” 的方式进行工 作 , 而反射脑是与大脑紧密相连的基底神经 , 起控 制人的本能的作用 。 大脑的这三个部分与三种基本 思维方式相对应 , 有其分工和特点 , 但又相互配合 协调一体的进行工作 。 常常形象思维 、 抽象思维和 灵感思维三者是同时进行工作的 , 只是某一种思维 方式更突出一些图 。 千万不可以认为某一种思 维方式可以孤立地达到某个思维目标 。 比如 , 发散 性思维也好 , 收敛性思维也好 , 其思维过程之中既 有抽象思维 、 形象思维 , 也有灵感思维 , 决不是某 一种思维发生作用的结果 。 因此 , 所谓创造性思维 的类型其基本分类仍然是抽象思维 、 形象思维 、 灵 感思维这三大类 。 二创造性思维 的三大系统 从现代信息学的角度分析 , 思维现象有三个基 本因素思维主体大脑 、 思维对象和材料 信 息以及信息载体 。 目前有些文章 , 常常就思维论 思维 , 变成对思维方式 、 过程的罗列 , 结果是只见 木 、 不见林更不见系统 , 甚至因此而导致不能够科 学地 、 实事求事地对各种思维方式的优缺点作出正 确 的评价 。 如最近有一件事很有趣 。 科技日报每周日的 彩色版文化周刊 , 很受读者欢迎 。 在第一版有个名 为 “ 玉渊潭夜话 ” 的专栏 , 常常抓住社会热点 、 难 点 , 时有名家高论出现 , 很有可读性 。 但有时也难 免因 “ 追求 “ 可读性 ” 而 出现牺牲了或损害了 “ 科 学性 ” 的情况 , 这显然与 科技日报开设此栏的 初衷不符 。 今年月日 、 日 , 著名文学家毕淑 敏以 “ 本月特邀主持人 ” 身份 , 连续写 了两篇 “ 玉 渊潭夜话 ”用意 在强调文字书刊抽象思维的可贵 、 可 爱 , 借以贬斥 电视图象思维 的跋足 、 残暴和可悲 。 文 章写得很漂亮 , 很有感染力 , 前一篇题为 “ 书的彩 翼和电视的跋足 ”, 后一篇题为 “ 书的扉页里树在哭 泣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 文 中的主要观点抬高抽象思维而贬低形象思 维 。 至于她认为 “ 看 电视不可以代替看书 ”, 以及对 看书的过程 , 语言是一种抽象的观点和描述我是同 意的 , 并很欣赏其文章语言的魅力 。 然而 , 唯其如 此 , 我就更担心文中某些不科学 的观点会变成更多 读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