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11.020 CCS C 05 团体标准 T/WSJD 23.12022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测指南 第一部分 总则 Guide of online medical waste supervis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Part 1:General specification 2022-09-30 发布 2022-11-01 实施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中国卫生监督协会 发 布 T/WSJD 23.1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2 5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建设.2 5.1 基本要求.2 5.2 系统用户.2 5.3 平台功能.2 6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运行要求.4 6.1 仪器与设备.4 6.2 网络和系统安全性要求.4 7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的实施.5 7.1 医疗卫生机构.5 7.2 医疗废物转运单位和集中处置单位.5 7.3 监管部门.5 附录A (资料性)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信息需求.6 A.1 系统用户信息.6 A.2 医疗废物管理信息.6 附录B(参考性)医疗废物转运过程数据流转示意.9 T/WSJD 23.1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江苏省卫生健康监督所、重庆市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上海市卫生健康监督所、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河北省卫生健康监督服务中心、河北省廊坊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支队、保定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局、河南省新乡市卫生计生监督局、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支队、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支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争上游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博地科亚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海潇、韩红星、胡灏、杨洋、张汝河、陈立民、檀迎方、侯小康、陈立元、王绍鑫、郝放、广瑜、童晶、兰兰、王艳、张球、王继东、陆宇、王维、韦延勇、韩壮。T/WSJD 23.12022 1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测指南 第一部分 总则 1 范围 本文件提出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测基本原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行要求、在线监测实施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的管理和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8920 危险废物储运单元编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医疗废物 medical waste 本文件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含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本文件所称其他废弃物,是指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非传染病区使用或者未用于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的其他患者的输液瓶(袋)等不属于医疗废物的废弃物及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在部分环节或全部环节可不按医疗废物进行管理的废弃物。3.2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 online supervision of medical waste 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对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送、贮存(暂存)、处置(转归)以及监督管理全过程信息进行跟踪管理,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问题隐患,保障医疗废物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3.3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平台 online supervision system platform of medical waste 实现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的系统平台,包括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T/WSJD 23.12022 2 3.4 医疗废物储运单元 medical waste dispatch unit 用于收集、贮存(暂存)、运输医疗废物的包装单元。储运单元仅包含一个容器的单元,不包含混装、组合包装等单元。4 基本原则 依托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分层分级管理,对医疗废物全流程管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干预,保证医疗废物管理安全。5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建设 5.1 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保证可实时监控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信息可追溯,并可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对处置情况进行记录和上报。平台建设需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收集信息合法、准确、方便;b)平台运行安全、稳定、流畅;c)平台功能合理、实用、全面;d)终端界面操作简便、易用;e)平台接口规范、可拓展性强;f)数据存储、应用和传输安全;g)可及时更新,易于升级维护。5.2 系统用户 5.2.1 医疗卫生机构 5.2.1.1 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在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临时启用的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隔离酒店、方舱等产生按医疗废物管理的废弃物的机构和单位。5.2.1.2 应充分考虑“小箱进大箱”的需求,设置双层控制,即除内部收集外,“小箱”医疗卫生机构可作为“大箱”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室级别管理。在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社会面设置的生物样本采集点可作为样本检测机构的科室级别管理。5.2.2 医疗废物转运及处置单位 包括医疗废物转运单位、医疗废物中转站、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等。5.2.3 监管部门 包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等。5.3 平台功能 T/WSJD 23.12022 3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应包含溯源、预警与处置、统计查询、培训和职业卫生防护管理、通知公告、人员及权限管理等功能。5.3.1 溯源功能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应有全程溯源功能,至少可追踪医疗废物自产生到转运出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可追踪医疗废物自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5.3.2 预警与处置功能 5.3.2.1 预警 5.3.2.1.1 医疗废物收集类别、重量、处理时间、操作、库存、运送时间、人员信息等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时可发出预警。5.3.2.1.2 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情况发生时应有预警提示,并依据应急预案提示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和上报途径,应设置一键上报功能。5.3.2.1.3 可实现医疗废物包装破损识别、转运人员防护识别、运输工具及贮存(暂存)场所消毒情况管理等质量控制功能。交接环节应设“破损识别”“重量识别”功能,存在包装破损、重量不一致等问题时,立即启动预警处置机制,处置完成后方可交接。5.3.2.1.4 使用人工智能监测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出现医疗废物贮存(暂存)场所未上锁或出现可疑被盗情况、未按要求消毒等情况有预警提示。5.3.2.1.5 有医疗废物贮存的库存和积压智能分析功能,宜有转运运力智能分析功能,最大程度优化辖区医疗废物转运单位或集中收集单位运力分配。出现运力缺口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5.3.2.1.6 鼓励采用人工智能等方式实时统计容量使用率,对容积使用率分级预警。5.3.2.1.7 宜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转运人员防护,对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情况进行预警提醒。5.3.2.2 处置 5.3.2.2.1 记录医疗卫生机构对预警信息处置的情况,包括处置人、处置情况、处置完成时间、处置结果等信息。5.3.2.2.2 对长时间未完成处置的情况宜有自动向上一级管理部门发出预警的功能。5.3.2.2.3 对处置结果填报为不能消除安全隐患的设置有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报告的功能。5.3.3 统计查询功能 可按行政区域、机构类别、发生时间等条件,自定义查询医疗废物产生科室、类别、重量、签约情况、转运情况、处置情况、当前贮存量、当前暂存处容量使用率、最大贮存量、平均贮存天数、最长贮存天数、风险预警及解除情况等,并进行汇总统计及初步可视化图表分析等。支持单一或多条件溯源查询、图表导出及在线打印等功能。5.3.4 人员培训和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功能 5.3.4.1 设置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模块,实现可上传相关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方便工作人员及T/WSJD 23.12022 4 管理人员及时获取相关知识并实现记录培训、应急演练等情况信息。5.3.4.2 应实现防护用品配备、领用、报废等信息化管理,录入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健康检查信息及免疫接种信息。5.3.5 通知公告功能 可向目标用户终端及其手机短信发布通知公告,并设添加附件、已读、未读、转发、回复、通讯录等功能。支持单向联系及自定义群发布功能。5.3.6 人员及权限管理功能 5.3.6.1 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5.3.6.2 应设置数据审查、修改的权限;对原有数据进行修改时,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并记录修改的原因。5.3.6.3 各类型机构、各岗位用户根据工作性质与内容,设定不同使用及管理权限,并可生成管理组织架构图。6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运行要求 6.1 仪器与设备 6.1.1 配备 6.1.1.1 应配备充足的称重设备、视频监控装置、手持终端设备、标记和识别设备等,保证在线监测系统正常运行。6.1.1.2 宜采用具有蓝牙、无线网络、NFC 等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的设备,减少人工录入中的错误。6.1.1.3 应配备足够的备用仪器、设备。6.1.2 运行和维护 监测仪器与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必要时应制定仪器与设备操作作业指导书,使用或维护时做好仪器与设备使用记录维护记录,保证仪器与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每台仪器与设备均应有责任人负责日常管理。同时做好以下工作:a)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b)使用后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通过自动化或人工手段做好相应记录;c)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所有仪器设备和辅助测量设备,如有计量溯源性有要求的,均需实施检定或校准,且在有效期内使用。6.2 网络和系统安全性要求 6.2.1 网络要求 6.2.1.1 应采用安全的网络尽量实现数据的实时记录及上传。6.2.1.2 应同时设置有离线模式,以应对网络故障、实时上传确有困难等情况。6.2.2 系统安全性要求 6.2.2.1 应制定数据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在线监测系统应符合相应级别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T/WSJD 23.12022 5 6.2.2.2 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应合法,确保敏感信息安全。6.2.2.3 在线监测系统应根据用户类别设定不同权限。6.2.2.4 在线监测系统应能定期自动备份数据库并加密保护,相关数据应至少保存 3 年。6.2.2.5 备份的数据不应与主数据库存放在同一个服务器中。7 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的实施 7.1 医疗卫生机构 7.1.1 医疗卫生机构应充分履行本机构内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的主体责任,保证医疗废物管理到位。7.1.2 应明确医疗废物在线监测系统管理部门和人员,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保证正常运行。7.1.3 定期进行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评估,确保在线监测系统可靠稳定运行。7.1.4 指定专人负责本机构医疗废物在线监管系统运行中数据质量控制、预警信息的处置及上报等工作。7.1.5 对预警信息的处置进行分级审核,并及时对处置情况进行评估和核实。7.1.6 管理部门每季度对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收集及转运情况、临时贮存及运输车辆位置信息、包装破损及处置情况、贮存(暂存)场所容量使用率、运输工具及贮存(暂存)场所消毒情况、风险预警及处理情况、签约情况、订单响应情况、通知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