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27.100 F 25 备案号:63143-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 / T 2012 2019 基于风险预控的火力发电安全生产 管理体系要求 Management system of work safety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fossil fuel power -Requirement 2019-06-04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DL / T 2012 2019 I目 次 前言 3 1 范围4 2 术语和定义4 3 体系要求与基础管理4 3.1 总要求4 3.2 原则5 3.3 体系文件5 3.3.1 一般要求5 3.3.2 法规标准5 3.3.3 制度程序5 3.3.4 公文5 3.3.5 记录5 3.3.6 档案5 4 业务要素6 4.1 策划6 4.1.1 一般要求6 4.1.2 方针 目标6 4.1.3 理念 文化6 4.1.4 组织 职责 激励6 4.1.5 保障资源7 4.2 风险预控7 4.2.1 一般要求7 4.2.2 辨识评估方法8 4.2.3 预控策略8 4.2.4 变更9 4.3 人员9 4.3.1 一般要求9 4.3.2 入职9 4.3.3 培训 教育9 4.3.4 班组9 4.3.5 成长环境 10 4.3.6 沟通参与 10 4.3.7 相关方 10 4.4 设备 设施 环境 11 4.4.1 一般要求 11 4.4.2 设备系统 11 4.4.3 设施 11 DL / T 2012 2019 II 4.4.4 生产环境 12 4.4.5 消防设备设施 12 4.4.6 重大危险源 13 4.4.7 危险化学品 13 4.4.8 特种设备 13 4.4.9 工器具 13 4.4.10 个体防护装备 13 4.5 过程控制 14 4.5.1 一般要求 14 4.5.2 前期 14 4.5.3 运行 14 4.5.4 定期技术分析 15 4.5.5 维护 检修 改造 16 4.5.6 生产物资 17 4.5.7 生产作业 17 4.5.8 交通运输 17 4.5.9 治安保卫 17 4.5.10 应急救援 18 4.6 监督 18 4.6.1 一般要求 18 4.6.2 监督机制 18 4.6.3 违章 18 4.6.4 隐患 19 4.6.5 事件与事故 19 4.6.6 审核评价 19 4.6.7 评审 19 参考文献 20 DL / T 2012 2019 III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该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 中电联(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东 肖创英 李巍 赵岫华 国汉君 蔡义清 韩文德 徐月颖 钟波 王勇 孙志春 DL / T 2012 2019 1基于风险预控的火力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风险预控的火力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文件 document 企业业务活动涉及的文本资料的总称。 2.2 制度程序 rule & procedure 企业业务活动涉及的管理规定及相关流程。 2.3 作业标准 work guide 根据生产任务,制定的作业规范和目标,包括:作业条件、作业步序、行为规范、质量标准等。 2.4 记录表单 record sheet 记录业务活动过程与结果特定信息的表单。 2.5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企业安全生产利益相关的外部人员及团体。 3 体系要求与基础管理 3.1 总要求 a) 企业应依据本标准,开展管理体系建设,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出具体规定,形成文件,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 ; b) 企业应编制管理手册,总体策划体系实施,根据体系要素间的关联关系,明确应制定的体系文件及层次关系。 3.2 原则 体系建设应符合下列原则: DL / T 2012 2019 2a) 全面性:业务要素设定应涵盖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明确相互间的关联关系; c) 系统性:业务要素管理应涵盖业务活动全过程与状态结果; d) 动态变化:当环境条件、管理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相关管理; e) 闭环、持续提升:应按 PDCA 原则,对体系各要素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3.3 体系文件 3.3.1 一般要求 体系文件管理应满足: a) 建立体系文件规范,应明确文件类别、文件结构形式、编号规则等; b) 建立文件管理制度程序要求。 3.3.2 法规标准 建立并保持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法规标准识别、获取、告知; b) 法规标准落实; c) 适用的法规标准清单。 3.3.3 制度程序 建立并保持制度程序管理规定。应明确: a) 体系各要素管理制度程序,建立合理的层次架构; b) 编制管理,包括结构、内容、编制、审核、批准、修订、作废等; c) 执行管理,包括发布、培训、落实等。 3.3.4 公文 建立并保持公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发送公文管理,包括起草、审核、批准、发布与报送等; b) 接收公文管理,包括接收、办理、落实等; c) 公文清单编制和台帐管理,包括格式、填写、整理及销毁等。 3.3.5 记录 建立并保持记录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记录表单管理,包括编制、使用、处理、保存、查阅等; b) 根据应记录的证据内容,制定记录表单模板; c) 记录表单统一标识编码规则、记录表单清单。 3.3.6 档案 建立并保持档案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档案分类、编目、归档; b) 档案保管、查询、复制、作废和销毁等。 4 业务要素 4.1 策划 DL / T 2012 2019 34.1.1 一般要求 安全生产策划应满足: a) 由企业管理顶层决策设计; b) 方针目标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的方向和路线; c) 理念文化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精髓; d) 企业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激励约束协调考虑,权责利相统一; e) 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信息化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4.1.2 方针 目标 4.1.2.1 基于企业发展宗旨和战略定位,企业应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并有效管理,及时调整。方针应体现依法合规,引领发展,追求卓越,价值创造。 4.1.2.2 企业应建立与战略方针协调一致的企业发展目标,应包括: a) 长远与年度目标; b) 综合与专业目标; c) 企业目标与分解指标。 4.1.2.3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包括系统战略规划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方案,应明确: a) 实现目标的措施、步骤、时间、责任; b) 所需资源条件及来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等。 4.1.2.4 建立并保持目标与方案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目标与方案的制定、审核、批准; b) 目标与方案的定期评审、调整。 4.1.3 理念 文化 4.1.3.1 建立企业安全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 4.1.3.2 基于实践,总结、凝聚、提炼卓越管理,形成可传承的企业文化。 4.1.3.3 制定企业实现理念和传承文化的实施方案。 4.1.3.4 建立并保持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建立理念和形成文化的过程管理; b) 宣传与培训教育,将文化转换为企业自觉的行动规范; c) 企业文化的持续完善。 4.1.4 组织 职责 激励 4.1.4.1 组织 4.1.4.1.1 根据规定和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应确定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编制企业组织机构图。 4.1.4.1.2 企业应成立跨部门相关专门委员会,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专项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 DL / T 2012 2019 44.1.4.2 职责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明确企业领导、部门、专门委员会及岗位人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义务,要求: a) 安全、健康、环保、节能、质量与效率、效益一体化管理; b) 正确处理业务保障与监督管理的关系; c) 建立企业系统的责任体系和管理网络, 责任具体明确, 相互衔接, 不交叉, 不缺位。 4.1.4.3 激励约束 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责任追究和奖罚激励约束机制,应明确: a) 奖罚激励方式,包括物资、精神,待遇、晋升、亲情关爱等; b) 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做到全覆盖; c) 责任追究和奖罚标准应根据工作过程和绩效等综合确定。 4.1.5 保障资源 4.1.5.1 投入 4.1.5.1.1 明确投入项目种类,应分为: a) 生产费用; b)专项投入,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c)保险费用等。 4.1.5.1.2 建立并保持投入保障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投入计划,包括费用额度,适用范围等; b) 费用管理办法,包括审批与使用等; c) 监督管理,年度审核报告。 4.1.5.2 科技 4.1.5.2.1 建立企业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4.1.5.2.2 建立并保持企业科技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日常生产技术支持与保障; b) 内部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 c) 重大科技创新与推广。 4.1.5.3 信息化 4.1.5.3.1 建立信息化系统,满足体系建设需要,功能应包括: a) 管理数据库; b) 辅助企业工作的实施与监督; c) 实时监控、识别、预警; d) 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e) 信息系统安全。 4.1.5.3.2 建立并保持信息化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信息化系统的策划、开发、使用及维护等。 DL / T 2012 2019 54.2 风险预控 4.2.1 一般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应满足: a) 不同辨识评估方法相互衔接,形成系统的辨识评估; b) 通过建立机制,确保预控措施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并有效落实; c) 风险预控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并统一考虑职业健康、环保、节能等方面要求; d) 风险预控是人员、设备设施、过程控制等要素管理的基础。 4.2.2 辨识评估方法 针对生产区域、设备、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等不同辨识评估目的,分别建立具体的辨识评估方法和模式,要求: a) 明确风险辨识评估准备,包括目的、范围、方法,人员组成、资料收集等; b) 辨识评估对象包括设备、设施、材料、工器具、环境及人员等; c) 危险源辨识和危害因素分析应全面、系统、准确; d) 采用适用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重大危险源; e) 预控措施应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 f) 建立企业基础风险数据库,编制企业风险概述。 4.2.3 管控方案 4.2.3.1 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建立系统的风险管控策略,将风险预控措施与实际生产工作相融合,确保有效落地实施。 4.2.3.2 制定危险源控制方案,应包括:防护与控制、监测与告知、预警与应急处置等。 4.2.3.3 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方案,应包括:生产技术标准、设备设施质量完好标准、作业标准等。 4.2.3.4 制定职业健康专项方案,应包括:个体防护劳保用品配备、职业病治疗与建档跟踪等。 4.2.3.5 制定环境保护管控专项方案,应包括:碳和废气排放、煤尘和粉尘污染、废水和固废处理、土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控标准、生产措施与技术改造。 4.2.3.6 制定节能管控专项方案,应包括:煤耗、厂用电率、补水率、汽耗、辅机单耗等方面的目标、规划、生产措施与技术改进。 4.2.4 管理机制 建立并保持从辨识评估到现场实施的全过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节能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辨识评估的组织与周期; b) 动态辨识评估机制, 将基础辨识评估、 基于问题和变化的辨识评估及作业前再辨识评估相结合; c) 现场落实机制,将风险预控与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等工作相衔接; d) 风险预控效果分析与改进机制; e) 保障机制,包括培训与责任追究等。 4.2.5 变更 DL / T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