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

上传人:lilizhen07 文档编号:10059956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题近年安徽高三联考语文模拟测练考题及答案2(考练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年安徽普通高中会考语文测练考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方为有效。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3.第Ⅰ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得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膏梁 蛛丝网 礼上往来 B.瞌睡 名信片 没精打彩 C.造诣 四合院 安之若素 D.诽谤 摇蓝曲 重山峻岭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黄山莲花峰景点经过几年封闭养护,终于改头换面,重新笑迎八方客人。 B.《三国演义》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C.巴西世界杯赛事令中国球迷热血沸腾,但要熬夜看直播让他们心有余悸。 D.早春二月,春意阑珊,许多家庭在休闲之时去郊外散步游玩,观赏风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而且有利于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B.提高文言阅读,首先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C.考场上能否有良好的心态,是每位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D.在闷热难耐的酷夏之夜,各地的广场、公园是市民休闲纳凉的最佳时间。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②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③文字是一道桥梁。④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做生物圈。 ②在生物圈中,向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 ③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了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具有天然自净作用。 ④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⑤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会使局部地区增加氡气,会使地壳被破坏,有害人体的元素进入水的循环系统。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⑥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yǔ)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节选自于涌泉《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介绍环境科学》,有调整)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生物只生活在果皮那样薄的生物圈里。 B.人们把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做生物圈。 C.只有生物圈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土壤。 D.生物圈中的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循环。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死去后,尸体被空气、土壤和岩石中的微生物分解。 B.在物质循环中,大量的水和空气被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 C.火山爆发、病虫害和城市放射性物质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D.工业生产“三废”排放的危害是最严重的次生环境问题。 7.下列对文章段落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通过诠释和打比方介绍地球生物圈。 B.第②段举例说明地球的物质都在不断循环。 C.第③段说明不间断循环使生物圈天然自净。 D.第④⑤⑥段分类介绍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何厌之有 厌:讨厌。 D.唯君图之 图:考虑。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阙秦以利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B.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C.你们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D.你们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曾对晋无礼,并且依附于晋时又依附于楚。 B.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夜入秦军说服秦伯,使郑转危为安。 C.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分析郑国存亡对秦的利弊,使秦退兵。 D.晋侯没有同意子犯的请求去袭击秦国军队,是因为害怕秦国。 四、(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2.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春季旱情严重状况,交代祈雨原因。 B.第二句写村民水庙迎龙仪式,描述祈雨场面。 C.第三句写富人到处听歌看舞,希望旱情好转。 D.第四句写富人担心天阴下雨,影响乐器音质。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述了水庙迎龙祈雨和朱门观看歌舞两种场面。 B.具体描写了村中贫富两类人的截然不同的心理。 C.描述观祈雨所见,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现实。 D.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描写中蕴含着讽刺。 第Ⅱ卷 (综合题共60分) 五、(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5分) (1) ,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3)落霞与孤鹜齐飞, 。 (王勃《滕王阁序》)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6)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8)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六、(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5.第①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荷香什么特点? (4分) (1)修辞手法: (2)荷香特点: 16.填空。(3分) 第②段描写和荷塘的月色,其顺序是:先写 ,再写 ,最后指出二者有着“ ”。 17.请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酣眠”和“小睡”的含义。(4分) (1)“酣眠”是指: (2)“小睡”是指: 18.第③段描写荷塘四周的什么景物?此景物具有哪些特点?(4分) (1)景物: (2)景物特点: 七、(40分) 19.以“告别____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注意】①可以从“朋友”“童年”“故乡”“陋习”“自卑”等词语中选择—个,也可以选择其他词语,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④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小学教案导学案与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习题试卷

版权所有:www.WDFXW.net 

鲁ICP备09066343号-25 

QQ: 200681278 或 3357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