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医药行业专题研究:从宏观视角剖析创新药,如何站在更高维度看估值
1、 复盘:创新药,攻兵之将也
从创新药板块的历史复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股价涨跌相较于大盘整体行情具 有明显的进攻性,即当大盘上涨时,创新药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例如,从 2019/01/04~2021/02/18 期间,沪深 300 从 3035.87 点上涨至 5768.38 点,涨 幅达到 90%,而与此同期,多个创新药标的创造了大幅超额收益,如贝达药业 上涨 360%,信达生物上涨 315%,君实生物上涨 254%,荣昌生物-B 从 2020 年 11 月在港交所 IPO 之后涨幅也迅速达到 90%。
即便是在持续时间较短的小牛市行情,创新药也有着很好的超额收益表现。例如 在 2022/4/27~2022/7/5 期间,沪深 300 从 3895.54 点上涨至 4489.54,涨幅 15%。与此同期,康方生物-B 上涨 91%,荣昌生物-B 上涨 78%,信达生物上 涨 60%。
然而当大盘行情整体下跌时,创新药估值的防御能力却并不理想,在 2021.2.18 ~2022.4.27 沪深 300 持续下跌期间,很多创新药的跌幅明显更大。
从二级市场有创新药标的之后的行情复盘看,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创新药, 攻兵之将也。创新药是典型的进攻型资产,在市场行情整体上行周期,创新药有 着非常优秀的正向超额收益;而当大盘下行时,防御能力并不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创新药具备这种特点,又如何站在更高的宏观层面考察 背后的驱动因素,并指导创新药投资呢?我们将在本篇报告中对创新药的宏观分 析框架展开深入的探讨。
2、 药企的商业本质:现金流量为王
2.1、 创新药的命门:钱从哪来,钱到哪去
创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创新药产业发展的前提就是充裕的 资金,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就是创新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2.1.1、创新药的终极形态:以销养研的制药价值循环
我们在 2020 年 11 月 13 日发布的《平台战术赋能,从明星 Biotech 走向 Big Pharma——信达生物(1801.HK)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提出,药企本质的商 业模式,是要实现“制药价值循环”,即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开发、生产、销售 四个步骤:
药物发现:药物分子本身的靶点选择、结构设计、剂型等因素是药物临床价值的起 点;从靶点或者药物分子设计优化开始,到成药上市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时 间,短期内无法变现,但对企业的远期潜力影响深远;
临床开发:通过临床试验对分子的临床价值进行验证,临床价值是实现商业价值的 前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之后,药物分子距离获批上市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 的中期发展后劲强弱;
生产:更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能够覆盖更多的患者,是商业推广的坚实后盾;更低的生产成本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率和现金流,并且可以 在未来可能的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销售:企业的学术推广是将药物分子的临床价值变现的关键能力;销售收入是决定企业短期业绩增长的核心,也是产生现金流支持下一轮 药物发现、临床开发的驱动力。当药企的四个经营环节能够完善运行,产生正向的制药价值循环,才是一个完善的创新药企业商业模式。
以世界制药巨头辉瑞为例,该公司过去十年间每年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可达到 100~200 亿美元(2021 年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冠疫苗和药物的影响),为投 资活动与筹资活动提供了强劲的现金流支撑。
由于在全球实现数百亿美金的销售额,并且净利润率较高,辉瑞拥有充裕的研发 费用投入空间,近十年来研发费用投入大多在 70~90 亿美元之间。巨额的研发 投入为公司创新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强大的研发管线又为未来的销售提 供充足的后劲,从而实现了创新药研发与销售的良性循环。
2.1.2、传统药企转型创新:将仿制药销售现金流升级为创新药销售 现金流
中国大部分传统制药企业是以仿制药业务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 化而逐步投入创新药研发,已经有部分企业的创新转型卓有成效,这里我们以信 立泰为例分析传统药企转型的路径。过去十年,信立泰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较为充沛,为投资与筹资等活动提供了坚 实的现金流支撑。2021 年公司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加,主要系吸收 投资收到现金 19.39 亿元,主要是向特定投资者发行普通股收到增资款及实施员 工持股计划收到员工购买股份资金所致。
在 2018 年之前,信立泰的主营业务为氯吡格雷等仿制药的销售,但是从 2018 年开始,仿制药带量采购政策逐步推广,仿制药的价格体系受到很大冲击,收入 下滑,导致公司 2019-2020 年的净利润陷入负增长。但是 2021 年以来随着公司 创新药销售逐步放量,产品收入结构优化,创新药(阿利沙坦等)开始贡献越来 越多的销售现金流,并且净利润率呈现显著的回升趋势。
2.1.3、Biotech 成长为 Biopharma:现金流支柱从融资切换到销 售
与传统制药企业不同,Biotech类企业在创业起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 药物的研发阶段,没有产品获批上市,无法产生销售现金流,因此需要依赖融资 活动支撑公司的现金流。以复宏汉霖为例,公司成立于 2010 年,首个产品为 2019 年获批上市的利妥昔单抗。在 2020 年之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加主 要依赖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借此对研发经营活动等进行投入。随着公司多 个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商业化逐渐放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逐渐由负转正, 在 2021 年实现 0.9 亿元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在 2019 年之前,公司尚未实现药物销售,但是当利妥昔单抗(2019 年获批)、 曲妥珠单抗(2020 年获批)、阿达木单抗(2020 年获批)、贝伐珠单抗(2021 年获批)、斯鲁利单抗(2022 年获批)陆续上市实现商业化销售,公司的营业 收入获得了迅速大幅提升,净亏损明显收窄,逐步由融资现金流支撑公司经营过 渡到销售现金流支撑公司经营。
2.2、 创新药的估值体系:未来的价值在当前的折现
我们在《创新药投资方法论:解析涨跌背后的α与β——创新药深度研究系列六》 (以下简称“《投资方法论》”)中通过一个假想创新药的估值模型阐述过创新 药的 rNPV 估值体系:我们首先假设一个假想的创新药,该药物研发代号为“张三①号”,对其进行 rNPV 估值测算,关键假设包括: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张三①号对应的患者基数是 100 万人;2) 由于张三①号的临床数据优异,假设患者渗透率在上市后的第 1-5 年以每年 3-9pp 的幅度增长,直至第 6 年达到峰值销售额时,可达到 30%,其后的第 7-10年渗透率则以每年 3-6pp 的幅度下降;3) 参考同治疗领域同类药物的定价,假设张三①号达到峰值销售后的定价为 1 万元/年;4) 药品上市后的商业化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销售费用导致净现金流较少, 随着后续销售放量和生产规模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净现金流比例将逐步提升并趋 于稳定,假设上市第 1 年~第 4年的销售额产生净现金流比例分别为 20%/25%/30%/35%,第 5 年之后稳定在 35%左右;5) 张三①号当前已经完成 II 期临床试验且取得积极数据,有较大概率完成 III 期 临床并最终获批上市,假设成功率为 60%;6) 折现率 r 假设为 6.5%;7) 考虑到药物的更新换代风险,假设永续增长率 g=-2%;综合以上假设,测算张三①号的峰值销售额约为 30 亿元,rNPV 估值约为 33 亿 元。
上述估值体系是对单个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估,而当估值范围扩大到公司层面的时 候,就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因素。由于 Biotech 企业和传统药企的发展路径、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其公司的商业 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估值体系也有着明显区别。通常对于尚未实现盈利的 Biotech 企业,市场更多是采用风险修正的净现金流折现法(rNPV)进行估值, 而有盈利的企业,市场通常将更多聚焦其盈利能力,更多是采用 PE 进行估值。而这两种发展路径的估值体系差异,将成为影响股价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
2.2.1、亏损的企业:主要依赖 rNPV 评估远端价值的折现
为了直观呈现处于亏损状态的 Biotech 的估值原理,我们假想一个简化的 Biotech 企业: 研发投入:在第一年(Y1,下同)为 20 亿元,Y2~Y15 每年递增 1 亿元; 其他现金投入:在 Y1 为 10 亿元,Y2~Y15 每年递增 1 亿元; 产品销售:当前拥有 A~G 合计 6 个产品,其上市时间分别为 Y2~Y8,且每个 产品销售峰值为 35 亿元,销售 8 年后达峰,销售曲线保持一致; 综合以上条件可以获得一个简化版的 Biotech 现金流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上参 数计算可以发现,在 Y6 之前,该公司都处于现金净流出状态,从 Y6 开始才拥 有正向的净现金流。
而这样一个净现金流变化的过程,就意味着在 Y6 之前(Y6 之前很可能处于亏损 状态)的时间点很难通过 PE 等常用的相对估值方法对公司进行估值,更多的还 是依赖于 NPV 等绝对估值方法,来评估在未来实现制药价值循环之后的远端现 金流折现。
2.2.2、盈利的企业:可以综合使用 PE、NPV 等多种估值方法
对于一个有着正常收入和利润、能够通过销售创造净现金流和净利润的企业,则 可选的估值方法就更加丰富,既可以通过 PE、PEG 等相对估值方法来比较企业 的实际盈利能力从而给出估值,也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远端、中端、近端价值 采用 FCFF 等绝对估值方法进行价值评估。例如我们在 2021 年 8 月 16 日发布 的《聚焦儿童与慢病领域,双轮驱动创新转型——一品红(300723.SZ)投资价 值分析报告》中,曾经采用 PEG 的相对估值和 FCFF、 FCFE、 DDM、 APV 等绝对估值方法对一品红进行估值。
2.2.3、rNPV 与 PE:同样的目标,不同的阶段
无论是尚在亏损阶段的 Biotech 企业,还是已经实现创新药价值循环的大平台, 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创新药获取业绩,从而让投资者实现丰厚的投 资回报。但是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也就不同。
对于亏损 Biotech 企业,评估公司的价值必然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空间的评 估,通过远期现金流折现来测算当前的价值。如果企业有充沛的现金支撑 到销售现金流足以覆盖日常经营开支并且创造丰厚的利润,就会为当前的 投资带来可观的回报。这类资产的估值体系构成中,绝大部分是远期价值 的折现。
对于有盈利的企业,评估公司的价值既可以基于对未来发展空间的评估,也可 以通过企业当前的实际盈利能力,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评估,通常可选的 估值工具较为丰富。这类资产的估值体系构成中,近期价值、中期价值、 远期价值均具有较大的权重。
3、 降息是创新药行情的冲锋号
3.1、 贴现率:起点在基准利率,终点是估值
对于创新药这类远端价值占比较高的资产来说,贴现率是资产定价的至关重要的 因素。贴现率的计算,市场通常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作为贴现率的近似,而 WACC 的计算又受利率的较大影响。WACC 的计算公式为:WACC=kd×D/(D+E)×(1-t)+ke×E/(D+E) 其中:kd为税前债务成本率,t 为所得税税率,ke为股权资本成本率,D 为债务 成本,E 为股权资本。其中 kd受到公司的债务水平和利率的影响;ke受到无风险利率、β系数、市场风险溢价的影响;从 WACC 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到,基准利率对这一估值体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从历史上的创新药行情复盘来看,降息/加息周期的确与创新药的涨跌周期有 着明显的相关性。
3.2、 美联储降息催化美股创新药板块上涨
美国是全球最成熟、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创新药市场,我们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