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无损检测施工方案
1.1.1 射线检测施工程序
射线检测施工流程图
1.1.2 检测人员要求
1)所有检测人员都有与其检测项目及级别相应的压力管道无损检测资质证书,每个检测组现场必须有不少于二名Ⅱ级及Ⅱ级以上资格的人员。底片评定人员必须具有Ⅱ级及Ⅱ级以上资格证书,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2)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一名,由无损检测Ⅲ级人员但任。
1.1.3 作业前准备
1)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在检测前须了解和熟悉有关监察规程、验收标准、技术文件要求,熟悉被检焊缝的规格、材质及其焊接工艺、检测工艺,并编制检测工艺卡,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检测要点、注意事项的培训。
2)熟悉作业现场,对检测委托单中的焊口逐一落实,以便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准备好检测所需包括胶片、像质计、沟槽计、捆绑器等物品,并在检测作业区25米范围处系警戒绳,准备好个人剂量笔、警戒灯等安全防护警戒用品。
1.1.4 检测时机
所有焊缝必须在焊接完成经过24小时以后,方可进行检测作业。检测前要确认材质和厚度,且经外观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操作。
1.1.5 焊缝检测标识
所有被检测的焊缝都要采用白色记号笔在焊缝边缘一侧做出明显的检测区段及焊缝编号标识,如下图所示。
1.1.6 射线检测工艺
1)像质计及放置位置
A、 所用像质计的材质必须与被检工件的材质相同或相近。
B、一般放置于底片有效长度的1/4处。
C、探伤人员根据透照厚度TA按下表选择像质指数:
透照厚度TA(mm)
要求达到的像质指数Z
线直径
(mm)
透照厚度TA(mm)
要求达到的像质指数Z
线直径
(mm)
≤6
15
0.125
>20-25
10
0.40
>6-8
14
0.16
>25-32
9
0.50
>8-12
13
0.20
/
/
/
>12-16
12
0.25
/
/
/
2)几何条件
A、双壁单影透照时,每道焊道的最少拍片数量N及相应的一次透照长度计算如下图所示:
设透照焦距为F,管外径为D0,透照厚度比为K。则:
透照次数N=180/α
α=θ+η
θ=arc cos(1/k)
η=arc sin(D0sinθ/2F- D0 )
一次透照长度为:L3=πD0/N
1.1.7 射线检测操作程序
1)暗室装片
根据所用胶片规格在暗室切片,装入暗袋,操作前要检查暗室、安全灯、片袋是否安全可靠,并保持暗袋及增感屏清洁,不得用手触及胶片及增感屏的铅箔部位。
2)划线
根据每次透照的有效长度,在工件上画出透照中心线及搭接标记位置线。
3)布片
A、工件上放置下列标记:
定位标记:中心标记、搭接标记,也可以使用探伤部位编号兼作搭接标记。识别标记:管线编号、焊口编号、焊工号、透照日期,返修片还要有返修标记:“R1,R2……”(1、2……代表返修次数)。
为测内凹等根部缺陷的深度,必须放置沟槽计。
上述标记要放置在工件的适当位置,距离焊缝边缘的距离不小于5mm。射线拍片标记放置如下图所示:
B、用磁铁或胶带将暗袋固定在透照部位。
C、为防止散射线的影响应用厚度不小于2mm的铅板屏蔽。
4)对焦
根据确定的几何条件,将检测设备固定在透照部位,调整好透照焦距,使射线束中心对准检测部位的透照中心线。
5)散射线的屏蔽
蔽背散射;为检查背散射防护是否合格,在暗袋背面贴附一个“B”字标记。当底片上较黑背景上出现“B”字较淡影像时,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予以重新透照。
6)曝光
根据确定好的曝光参数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曝光操作。曝光时要注意操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防护。
1.1.8 暗室处理
1) 射线底片的冲洗采用自动洗片机,省去了人工冲洗过程的显影、定影、干燥等烦琐的程序,且大大提高了冲洗的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检测专用车车厢为自制暗室,使用灵活方便,且自带发电机,可供洗片机用电。
3)洗片机在开始使用前要预热10~20分钟,才能冲洗出合格的底片。
4)使用中应注意经常倒换机器内的显、定影液。
1.1.9 底片评定及探伤报告
底片由具有射线检测Ⅱ级或Ⅲ级资格的人员评定,另一Ⅱ级或Ⅲ级资格人员进行复评。
底片的黑度应为1.2-3.5,像质计摆放正确,显示的像质计最小线经符合探伤验收标准的规定。标记齐全且不覆盖焊缝,在有效评定区范围内不得有影响底片评定的划伤、水迹、脱膜、污斑等,否则应重新拍片。
评片时要认真填写《底片评定记录》并及时签发探伤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名称、委托编号、焊缝编号、曝光参数、缺陷状况、评定级别和返修情况等,并有检测人员和审核人员盖章。
1.1.10 射线检测注意事项
1)现场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并佩带个人剂量仪。
2)在射线检测操作前,每次都应测定工作场所的射线剂量,划出安全区,设置警示灯、警界绳、警告牌。人口稠密地带应采用环行铅防护罩将被检焊缝罩起来,并设专人警戒,以免发生意外照射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