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

上传人:asdfjtg 文档编号:100411194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2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钱海章陶云清曹松威曹雨阳(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目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特征事实,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 年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为了控制内生性,以 年各省份固定电话数与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工具变量,结论一致;将央行推出的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在城镇化率低和物质资本高的省份中,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地区创业,并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即存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和创业渠道。研究创新:使用工具变量、准自然实验的方法,缓解了内生性问题;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揭开了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可能机制。研究价值:对制定“ 数字中国”战略、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出台创新创业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关键词数字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数字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引言与文献综述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之下,世界金融体系逐渐经历了以 世纪 年代的 为代表的电子化、以 世纪初的网上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化和目前以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区块链协作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使得大量数据的产生、收集、处理、共享成为现实,传统金融学基于 “ 信用”的框架也逐渐被改为基于 “ 数据”的数字变现,数字时代的到来变革着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也为科技公司切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契机,本文使用数字金融代表数字经济下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变革。随着我国经济活力的增强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越来越快,并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 “ 弯道超车” ( 贝多广, ) 。根据毕马威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年第期本文获 得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新 形 势 下 我 国 供 应 链 金 融 的 模 式 及 实 践 路 径 研 究 ”( )的资助。黄益平和黄卓 ( )认为数字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被看作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则更突出技术特性,相比较而言,数字金融概念更加中性。本文沿用黄益平和黄卓( )的观点,不区分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DOI:10.13653/ki.jqte.2020.06.002 联合发布的 全球金融科技 强 ,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占据了 “ 领先 ”榜单的五分之三,其中,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百度均排名前五。为了更准确地度量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程度,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这套指数,相关学者开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得到了诸多有益的结论。例如,谢绚丽等 ( )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创业,且对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和注册资本少的企业,该促进作用更明显;易行健和周利 ( )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且对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的促进作用更大;傅秋子和黄益平 ( )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减少了农村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并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张勋等 ( )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并进而显著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收入。此外,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效率、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 ;沈悦和郭品, ;邱晗等, ;郭品和沈悦, ;周光友和施怡波, ;战明华等, )和以 为代表的网络借贷市场的特征和风险的影响 ( 等, ; 和 , ; 等, ;廖理等, ;张海洋, ;张皓星和黄益平, )等领域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发现还存在如下有待改进之处:首先,对数字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尤其缺少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理论分析和机制检验;其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如何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和外生的研究场景,需要进一步探索;最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现状还存在较大差异,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也有待检验。因此,本文聚焦于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大主题,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验证。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一定意义上讲,银行所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都围绕着大型国有企业和高净值人士,这使得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十分匮乏,也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从而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传统的金融模式以信用、抵押为基础开展业务不同,物联网产生了丰富的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区块链则便利了数据的更新和实时传播,这使得依托信息技术的数字金融在拓宽风险评估的来源、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提高风险定价效率方面对现有的金融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 , ) ,也增强了金融服务可得性,为解决中小微弱主体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可行办法。研究显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金融发展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交易可能性集合、推动交易去中介化和优化资源配置 ( 谢平和邹传伟, ;谢平等, )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认为数字金融发展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对微观主体而言,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居民和中小微弱的金融交易成本。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金融是商业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动力 ( 江小涓和罗立彬, ) ,其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中面对面的交易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和 , ) 。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相比,数字金融更注重规模效应和尾部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详细内容见 全球金融科技 强 。贝多广 ( )采用 “ 金字塔”来描述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和高净值人士位居 “ 金字塔”顶端,而中小微企业和农户 ( 中小微弱)位于 “ 金字塔”底端。应,已有数据的积累降低了开拓相关业务的边际成本,经营模式的互联网化也使得数字金融的覆盖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 ) ,正好解决了传统金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以汽车保险为例,车联网技术使得保险机构及时掌握车辆状况并动态定价成为可能,图片识别技术推进了及时定损和快速理赔,提高了保险服务的效率。其次,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升级,有效缓解了金融排斥问题。出于风险的考虑,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中小微弱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中小微弱主体面临着棘手的资金短缺问题 ( 李建军和韩珣, ) 。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既方便快捷,又具有低成本优势,能使不发达地区同样享受金融服务,破解了长期存在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缺失。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使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体验,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也无疑有助于缓解金融排斥问题。再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便利客户体验,促进了居民消费 ( 易行健和周利, )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是消费低迷,消费也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数字金融中的移动支付便利了客户的支付体验,基于真实交易行为的风险评估弱化了抵押的要求,有利于客户开展跨期消费。从这个角度讲,数字金融发展改变了客户消费的态度,促进了消费转型升级。以服务类消费为例,通过数字化普及,居民更乐意进行餐饮、医疗、娱乐和教育文化等消费,数字金融发展在推动消费升级和鼓励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对社会整体而言,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地区创业。作为新型金融模式的代表,数字金融发展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等, ;谢绚丽等, ;梁榜和张建华, ) 。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政府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通过缓解金融排斥、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为创新创业的推进提供了适当的资金,有利于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成并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例如, 等 ( )以数字金融中的移动支付为例,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证实了肯尼亚的移动支付能够通过提升创业,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尽管数字金融对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均具有广泛影响,但信息技术的特性使得数字金融更易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一致性预期,普惠的特性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这均加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传染性,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以往粗放型增长方式遭遇瓶颈,寻找新的增长方式至关重要,作为新兴金融模式的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考察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内涵,也将推动和丰富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拟从实证层面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有何特征?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效果,因果关系如何处理?第二,中国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颁布作为数字金融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政策效应?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存在异质性?第四,数字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可能路径有哪些?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尝试缓解数字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问题。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为了控制内生性,首先以 年各省份固定电话数与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工具变量,结论一致;其次将央行推出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年第期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尝试考察数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借鉴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 ( 尤其是创新质量)与地区创业,最终推动经济增长,即存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和创业渠道。本文其余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与数据分析;第二部分讨论本文的实证策略及数据;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特征事实与数据分析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数字金融发展的概念是在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结合而演化形成。其间,传统金融发展面临着金融排斥问题,中小微弱主体面临着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困境,这使得普惠金融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普惠金融发展也面临着难题,最为棘手的就是如何在商业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方面寻求平衡。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兼顾商业可持续性和普惠性,从而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 贝多广, ) 。值得说明的是,数字金融类似于金融科技,但金融科技的重心在于 “ 科技” ,目的是用科技赋能金融,所以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 “ 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本质;而数字金融则更偏向于 “ 金融” ,目的在于通过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使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最终要义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数字金融综合使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且若以人体为比喻的话,收集并分析万物信息的物联网则是人的大脑,存储、调用上述数据的云计算则是神经中枢,相互之间紧密协作、自动执行和传输的区块链则是层层传递的细胞,提供各种信息来源的大数据相当于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而人工智能就是在上述各种器官协调运作下所带来的更健康的成长。因此五种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尽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侧重程度会有所差异,但任何一个功能的缺失都会导致机体的失调。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中国数字金融萌芽于 年上线的支付宝账户体系,在 年余额宝上线后迅速发展( 黄益平和黄卓, ) 。本文沿用已有研究 ( 郭峰等, ) ,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描述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概况。该指数为研究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经济效应提供了素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版权所有:www.WDFXW.net 

鲁ICP备09066343号-25 

QQ: 200681278 或 3357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