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冲模技术 上下双压边圈在拉伸模中的应用+ 王俊杰,孟凡林,张华,陶志民 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龙口2 6 5 7 1 3 ) 【摘要】在进行大型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设计时,通常冲压工艺设计的拉伸工艺方案是 把压料面选取在制件的一侧,模具结构采用单压边圈的形式。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制件, 如果把压料面选取在制件的中部位置,采用上、下双压边圈的模具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 拉伸深度、更有利于制件的成形、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拉伸模;压边圈;冲压工艺 中图分类号:T G 3 8 5 2文献标识码:B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U p p e r & L o w e rB l a n kH o l d e ri nD r a w i n gD i e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s t a m p i n gp r o c e s sd e s i g no fl a r g ea u t o m o b i l ep a n e l ,t h ed r a w i n ga d d e n d u mo f s t a m p i n gp r o c e s sd e s i g ni st os e l e c tt h eb i n e rs u r f a c eo no n es i d e o ft h ep r o d u c t ,a n dt h ed i e s t r u c t u r ei si nt h ef o r mo fs i n g l eb i n d e r F o rs o m ep r o d u c t sw i t hs p e c i a ls h a p e s ,i ft h eb i n d e r s u r f a c ei ss e l e c t e da tt h em i d d l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p r o d u c ta n dt h ed i es t r u c t u r eu s et h eu p p e ra n d l o w e rb i n d e ri sa d o p t e d ,t h ed r a w i n gd e p t hc a nb ee f f e c t i v e l yr e d u c e d ,t h ef o r m i n gf e a s i b i l i t yo f t h ep r o d u c ti sm o r ef a v o r a b l e ,a n dt h em a t e r i a lu t i l i z a t i o nc a nb ee f f e c t i v e l yi m p r o v e d K e y w o r d s :a u t o m o b i l ep a n e l ;d r a w i n gd i e ;b l a n kh o l d e r ;s t a m p i n gp r o c e s s 1引言 拉伸模是保证把板料冲制成合格覆盖件主要装 备,其作用是将平板状板料经过拉伸工序使之成形为 立体的形状工件。通常所使用的拉伸模分为单动拉 伸模和双动拉伸模两种,不管是单动还是双动拉伸 模,模具结构一般都只设计一个压边圈。当然,模具 设计采用什么结构也不是设计者完全说了算,这要根 据冲压工艺的工艺方案来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模具结 构。冲压工艺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冲压件质量的 好坏,甚至决定了冲压结果的成功与否,冲压件的形 状对冲压工艺方案和冲压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 响。在进行大型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设计时,常规 的冲压工艺设计是把压料面位置选取在整个制件的 某一侧( 沿冲压方向的上侧或下侧) ,这样设计的好处 就是在拉伸过程中,首先凹模与压边圈闭合控制住板 料,然后再靠凸模和凹模的形状进行成形,这是设计 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 0 1 6 Y F B 0 3 0 0 8 0 5 ) 。 者一贯所采用的冲压工艺方式。对于一些特殊形状 的制件,如果在设计冲压工艺方案时把压料面选取在 制件的中部位置,那么可能就会遭到很多人的否定, 认为这样的冲压工艺方案无法在型面部分接触板料 之前把板料控制住,容易使板料产生窜动或褶皱。按 照传统的思维方式选用单压边圈的拉伸模结构确实 存在以上问题,如果在模具结构上进行一下改进,采 用上、下双压边圈的模具结构,那么上述问题就可以 迎刃而解。下面借助某合资品牌汽车的前地板进行 近一步的详细分析。 2 上、下双压边圈冲压工艺方案的益处 图1 所示是某汽车前地板制件的侧视图,图1 中 所绘的两条直线称作第一压料面和第二压料面。常 规的冲压工艺设计方法通常会选取第一压料面作为 拉伸模的压料面,第一压料面在整个制件的下侧,这 种压料面能够保证上模与压边圈闭合时除了上模的 压料面区域其它部位都不会触碰到板料,这个原理大 模具制造) 2 0 1 8 年第6 期 3 3 万方数据 冲模技术 家都很清楚。但是,本文要介绍的新的冲压工艺方法 是选择第二压料面作为拉伸模的压料面。第二压料 面处于制件的中部,压料面的上、下侧都有制件的型 面。按照通常的单压边圈模具结构设计方法,在上模 向下运动与压边圈闭合的过程中,上模压料面与压边 圈还没有闭合控制住板料,上模的型面部分就已经开 始触碰板料,造成板料位置窜动,甚至造成板料在压 边圈的内部非型面区域出现褶皱或折痕的情况,这会 对冲压件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模具结构设计 成上、下双压边圈的结构就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 发生。 那么采用上、下双压边圈模具结构的冲压工艺到 底有那些益处,下面根据附图逐一说明。从图1 所示 不难看出:采用第二压料面作为拉伸模的压料面可 以有效的降低拉伸深度;拉伸深度降低后拉伸工艺 补充区域侧壁的高度得到有效降低,可以有效提高材 料利用率;拉伸深度降低后可以有效提高制件的成 形性,降低拉伸过程中开裂的风险。尤其对于铝合金 汽车板拉伸成形来说更为有利,铝合金汽车板的成形 性本身就比钢板的性能差,材料的延伸率比较低,拉 伸过程中容易开裂,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拉伸 深度,对于铝合金汽车板的拉伸也能起到更为积极的 作用。 如图2 所示是采用上、下双压边圈工艺方法设计 的工艺补充面的截面图。从图2 中可以直观的看到, 压料面比制件型面的最低点高出很多,如果按图一 中第一、第二压料面的距离进行对比,此方法可以有 效降低6 0 m m 的拉伸深度,几乎相当于降低了一个中 等深度拉伸件的拉伸深度。当然,采用上、下双压边 圈的冲压工艺方案,在压料面的位置选取上也不是 完全随意的,一般要根据制件的形状来决定;另外, 并不是所有制件都适合采用上、下双压边圈形式的 模具结构。 3 上、下双压边圈拉伸模结构的工作过程 上、下双压边圈结构的拉伸模工作原理也非常简 单。首先,上滑块带动模具上模部分上移,模具打开; 下压边圈被顶起,顶起的压料面高度超出凸模最高点 约l O m m ;上压边圈在重力和上压边圈压力源的作用 下打开,上压边圈的行程控制在上压边圈在完全打开 的情况下上压料面的高度低于上模型面最低点约 1 0 m m ;板料放到下压边圈上;上滑块带动上模部分向 下运动,此时就能够保证上、下压边圈的压料面先与 板料接触,把板料控制住;上模继续向下运动,上、下 压边圈保持不动( 下压边圈的顶出力要大于上压边圈 的重力与上压边圈顶出力的和) ,直到上模与上压边 圈闭合墩死;然后上模与上压边圈作为一个固定的整 体继续向下运动完成拉伸过程,从这一步的模具动作 与单压边圈的模具动作原理完全一样。如图3 所示为 上、下双压边罔结构拉伸模的工作过程图一 4 上、下双压边圈拉伸模的模具结构 图4 所示是上、下双压边圈模具结构图的向视图, 从图4 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模具结构包含上、下两个压 边圈。模具结构也简单易懂,容易绘制。其中下模部 分按照原来单压边圈的结构方式进行设计没有任何 3 4 模具制造) ) 2 0 1 8 年第6 期 万方数据 冲模技术 变化。上模部分类似于把单压边圈模具的下模部分 翻转1 8 0 。安装,也就是说上模和上压边圈的结构基本 上也是按照单压边圈的下模部分设计,但也有区别。 区别分别是:上压边圈要增加工作侧销和安全侧 销,因为上压边圈是吊在上模部分的,所以上压边圈 就像后续模具的上压料芯一样需要设计工作行程限 位和安全限位,图5 所示为带T 作侧销的上乐边圈结 构图;上压边圈的压力源可以采用氮气弹簧或上压 力机顶杆,但大多数压力机上模不带顶杆,所以为了 保证模具的通用性,建议大家使用氮气弹簧作为上压 边圈的压力源,需注意上压边圈的顶出力和上压边圈 重力之和要小于下模压边圈的顶出力,图6 所示为氮 气弹簧提供上压边圈顶出力的模具结构;上压边圈 与E 模之间必须设计墩死一 上模座 侧销 上压边罔 下压边圈 下模座 5 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汽车覆盖件,在 进行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时改变一下思路, 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更有利于对模具技术的推进。如 本文所列举的前地板制件的例子,采用上、下双压边 圈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拉伸深度、提高制件的可成形 性、提高冲压件质量、提高材料利用率。要想对冲压 工艺和模具结构进行创新,就需要技术人员具有丰富 的专业知识。冲压工艺设计人员需要对模具结构具 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设计出上、下双压边圈结构的工艺 方案。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冲压工艺人员要与模具结 构设计人员多沟通,互相交流思想,才能有效的提高 上压边罔 氮气弹簧 上模座 下模座 图6 氮气弹簧提供上压边圈顶m 力的模具结构 工作效率,从而生产出更好的冲压模具。 参考文献 1 肖景容,姜奎华冲压工艺学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 0 8 2 】2平申,张憨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 M 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1 9 9 8 3 王孝培冲压手册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0 0 5 第一作者简介:王俊杰,男,1 9 8 0 年生,从事工作: 汽车模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十年的外企工作经 验,两个月的国外学习培训经历。现主要针对铝合金 汽车板的冲压工艺和模具结构设计进行学习和研究。 ( 收稿日期:2 0 1 8 0 3 1 9 ) 模具制造 2 0 1 8 年第6 期 3 5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