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C-Q.1970-200609-I!!PDF-C.pdf

上传人:first2 文档编号:100164580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9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REC-Q.1970-200609-I!!PDF-C.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T-REC-Q.1970-200609-I!!PDF-C.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T-REC-Q.1970-200609-I!!PDF-C.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T-REC-Q.1970-200609-I!!PDF-C.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T-REC-Q.1970-200609-I!!PDF-C.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 际 电 信 联 盟 ITU-T Q.1970 国际电信联盟 电信标准化部门 (09/2006) Q系列:交换和信令 承载独立呼叫控制(BICC)相关信令规范 BICC IP承载控制协议承载控制协议 ITU-T Q.1970建议书 ITU-T Q系列建议书 交换和信令交换和信令 国际人工业务中的信令 Q.1-Q.3 国际自动和半自动业务工作 Q.4-Q.59 ISDN业务的功能和信息流 Q.60-Q.99 适用于ITU-T标准系统的条款 Q.100-Q.119 四号、五号、六号、R1和R2信令系统规范 Q.120-Q.499 数字交换机 Q.500-Q.599 信令系统的互通 Q.600-Q.699 七号信令系统规范 Q.700-Q.799 Q3接口 Q.800-Q.849 一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 Q.850-Q.999 公众陆地移动网 Q.1000-Q.1099 与卫星移动系统的互通 Q.1100-Q.1199 智能网 Q.1200-Q.1699 IMT-2000的信令要求和协议 Q.1700-Q.1799 承载独立呼叫控制(承载独立呼叫控制(BICC)相关信令规范)相关信令规范 Q.1900-Q.1999 宽带ISDN Q.2000-Q.2999 欲了解更详细信息,请查阅ITU-T建议书目录。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09/2006) i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BICC IP 承载控制协议承载控制协议 摘摘 要要 本建议书规定了 BICC IP 承载控制协议。BICC IP 承载控制协议(IPBCP)用于交换媒质流的特性,媒 质流的信源和信宿的端口号和 IP地址,以便建立和容许 IP 承载的修改。在 BICC 呼叫建立期间,与 IPBCP 进行信息交换。此外,在呼叫已经建立起来以后,也可以交换信息。IPBCP 使用在 RFC 4566 中规定的会话 描述协议(SDP)对这一信息进行编码。 来来 源源 ITU-T 第 11研究组 (2005-2008) 按照 ITU-T A.8 建议书规定的程序, 于 2006年 9月 13日批准了 ITU-T Q.1970 建议书。 关键词关键词 ITU-T 建议书 D.000 由 ITU-T 第 3 研究组(2001-2004 年)编写,并按照 WTSA 第 1 号决议的程序于 2002年 6月 14日批准。 ii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09/2006) 前 言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从事电信领域工作的联合国专门机构。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 是国际电信联盟的常设机构,负责研究技术、操作和资费问题,并且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电信标准化,发 表有关上述研究项目的建议书。 每四年一届的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WTSA)确定 ITU-T 各研究组的研究课题,再由各研究组制定有 关这些课题的建议书。 WTSA 第 1 号决议规定了批准建议书须遵循的程序。 属 ITU-T 研究范围的某些信息技术领域的必要标准,是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 会(IEC)合作制定的。 注 本建议书为简明扼要起见而使用的“主管部门”一词,既指电信主管部门,又指经认可的运营机构。 遵守本建议书的规定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但建议书可能包含某些强制性条款(以确保例如互操作性或 适用性等) ,只有满足所有强制性条款的规定,才能达到遵守建议书的目的。 “应该”或“必须”等其它一 些强制性用语及其否定形式被用于表达特定要求。使用此类用语不表示要求任何一方遵守本建议书。 知识产权 国际电联提请注意:本建议书的应用或实施可能涉及使用已申报的知识产权。国际电联对无论是其成 员还是建议书制定程序之外的其它机构提出的有关已申报的知识产权的证据、 有效性或适用性不表示意见。 至本建议书批准之日止,国际电联尚未收到实施本建议书可能需要的受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的通知。 但需要提醒实施者注意的是,这可能并非最新信息,因此特大力提倡他们通过下列网址查询电信标准化局 (TSB)的专利数据库:http:/www.itu.int/ITU-T/ipr/。 国际电联 2006 版权所有。未经国际电联事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09/2006) iii 目目 录录 页码页码 1 范围. 1 2 参考文献.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缩写. 2 5 概述. 2 6 IPBCP 消息 . 3 6.1 IPBCP 消息的内容. 3 6.2 IPBCP 的消息域. 3 7 IPBCP 消息的传送 . 5 8 程序. 5 8.1 成功的 IP承载建立. 5 8.2 成功的 IP承载修改. 7 8.3 IP 承载释放. 9 8.4 兼容性程序. 9 8.5 异常条件下的程序. 10 9 定时器. 11 附录一 使用可选的网络地址类型完成承载建立和修改的例子 . 12 I.1 承载建立和修改 由 R-BIWF 选择的 IPv6地址. 12 I.2 承载建立 由 R-BIWF 选择的 IPv4 地址. 14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09/2006) 1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BICC IP 承载控制协议承载控制协议 1 范围范围 本建议书规定了 IP 承载控制协议(IPBCP) ,它适合于在配置承载独立呼叫控制(BICC)协议的 IP 网络环境中使用。在其它环境中,也可以使用 IPBCP。BICC IPBCP 用于交换媒质流的特性、媒质流的信 源和信宿的端口号和 IP 地址,以便建立和容许 IP 承载的修改。在 BICC 呼叫建立期间和在建立了呼叫以 后,与 IPBCP 进行信息交换。IPBCP 使用在 RFC 4566 10中规定的会话描述协议(SDP) ,对这一信息进 行编码。 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下列 ITU-T 建议书和其它参考文献的条款,在本建议书中的引用而构成本建议书的条款。在出版时, 所指出的版本是有效的。所有的建议书和其它参考文献均会得到修订,本建议书的使用者应查证是否有可 能使用下列建议书或其它参考文献的最新版本。当前有效的 ITU-T 建议书清单定期出版。本建议书引用的 文件自成一体时不具备建议书的地位。 1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1 (2000),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2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1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Functional description. 3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2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General functions of messages and parameters. 4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3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Formats and codes. 5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4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Basic call procedures. 6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5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Excep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 in the context of BICC. 7 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6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Capability Set 2): Generic signalling procedures for the support of the ISDN User Part supplementary services and for bearer redirection. 8 IETF RFC 791 (1981), Internet Protocol. 9 IETF RFC 3550 (2003),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10 IETF RFC 4566 (2006),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11 IETF RFC 2460 (1998),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 12 IETF RFC 2833 (2000), RTP Payload for DTMF Digits, Telephony Tones and Telephony Signals. 13 IETF RFC 3388 (2002), Grouping of Media Lines in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 2 ITU-T Q.1970建议书建议书 (09/2006) 14 IETF RFC 4091 (2005), The Alternative Network Address Types (ANAT) Semantics for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 Grouping Framework. 15 ITU-T Recommendation Q.1970 (2001), BICC IP Bearer Control Protocol.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对本建议书的应用来说,应用 ITU-T Q.1902.1 建议书2中的定义。此外,本建议书规定了下列术语: 3.1 IP bearer IP 承载:承载:用于在 IP 网络上载送媒体流信息的两个 BIWF(承载互通功能)的双向 用户平面的集合体。IP 承载是在 3/Q.1902.12中所定义的骨干网连接(BNC)类型的一个实例。 3.2 initiating bearer interworking function (I-BIWF) 启动承载互通功能: 启动承载互通功能:发起建立一个 承载的 BIWF。 3.3 receiving bearer interworking function (R-BIWF) 接收承载互通功能: 接收承载互通功能:接收 IP承载建 立请求的 BIWF。 3.4 network default address type 网络默认地址类型: 网络默认地址类型:在使用在 IPBCP 版本 1(Q.1970 (07/01)15)中所规定的信令工作的网络中所配置的地址类型(IPv4或 IPv6) 。 4 缩写缩写 本建议书采用下列缩写: BCF 承载控制功能 BICC 承载独立呼叫控制 BIWF 承载互通功能 BNC 骨干网连接 CSF 呼叫业务功能 DTMF 双音多频 I-BIWF 启动的 BIWF IP 网际协议 IPBCP IP 承载控制协议 R-BI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标准 > 国际电信联盟ITU

版权所有:www.WDFXW.net 

鲁ICP备09066343号-25 

QQ: 200681278 或 335718200